台經社論

協助中小企業發展城鎮 創新生態系以提振國際競爭力 [2019/11]

台灣的經濟發展數十年來皆為外貿導向,國際接單能力反映廠商的競爭力,近年來我國的外銷金額與出口訂單,在歷經2009年金融海嘯衝擊及2015年的原油價格崩跌後,兩者皆達到史上最高,2018年分別為3,358億美元及5,118億美元,數值為2009年的1.65倍及1.59倍。對比以上亮麗數據的另一面向,則是我國的中小企業出口貢獻比重與出口傾向卻持續下滑,分別由2009年的16.87%及14.32%,降至2017年的14.23%及11.72%,不僅呈現向下的趨勢,相對於1980年代達七成及四成的比重可謂天壤之別。亦即,固然我國的外貿表現持續提升,然其中的中小企業似乎由主角變配角,甚至已被邊緣化。因此,有必要就如何提升中小企業的出口能量加以探索。

中小企業的出口貢獻下降,不僅發生於台灣,亦出現在其他主要亞太經濟體上。例如,美國中小企業出口貢獻比重為28.67%(2014年)、韓國為20.51%(2015年),日本甚至僅有6.1%(2014年)。相較之下,在歐盟架構下與其他會員體有更密集區域內貿易的英國及法國,則達到42.67%及31.91%(2015年)。文獻上對此現象的分析主要從間接出口之模式加以探討,亦即,中小企業先供貨至國內的其他出口商轉而作為其出口所需的中間投入。例如,依USITC (2011)之分析,若加計間接出口之金額,美國的中小企業出口貢獻可達41%。Furusawa等(2017)指出隨著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提升,上下游廠商之間的溝通成本亦上升,主導出口的大型企業傾向於提攜其鄰近區域的中小企業,以確保其所需中間投入得以如期如質供應,而非透過跨國委託分包的方式由境外取得,因此日本的大型企業所在地亦會形成特定產業之聚落,中小企業以間接出口之形式協助大型企業提升出口競爭力。Fujii (2017)則是指出雖然就統計調查顯示日本僅有約1.6%的廠商有參與直接出口,但若將間接出口納入考量,則日本將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廠商皆有參與出口活動,主要出口廠商的出口增加1%將透過傳遞效果(Propagation Effect),使相關承包廠商之業務成長約2~3%。

產業群聚向來為我國產業出口的重要發展模式,依世界經濟論壇(WEF)所出版之《2018全球競爭力報告》,將我國與德國、美國、瑞士列為全球四個「超級創新者」,其主要因素之一即是群聚發展評比中居於領先,足見城鎮創新生態系之底蘊影響整體經濟創新動能。相較於日本以大企業的生產網絡主導產業群聚發展,並使得中小企業透過大企業而間接出口的發展模式,我國除了三大科學園區此類ICT產業大型企業群聚外,亦存在散居各城鎮的利基型產品之中小企業產業群聚,例如台中的手工具產業、工具機產業,高雄的扣件產業,桃園的印刷電路板(PCB)產業等。這些產業群聚中的中小企業多數的生產規模皆相當,生產同一產品類別但具有差異性質的產品,共同於海外參展爭取訂單,甚至在接獲國際大單時可透過產能共用之方式聯合出貨,形成台灣產業群聚的獨特發展模式。然而,此種發展模式亦在近年呈現隱憂,以金屬手工具為例,我國為全球前三大出口國,然由於中小企業發展規模停滯且專業知識多數僅在家族內傳承,近五年整體出口額徘徊於35億美元上下,同時間中國之出口金額則由132.7億成長至222.7億美元,顯見我國中小企業出口動能有所不足。

中小企業提供我國78%的就業機會,且由於其中大部分位於非都會區的地方城鎮,因而對於城鄉均衡發展有其關鍵之角色,扶持城鎮的產業群聚發展可使得在地企業提升競爭力以融入全球供應鏈,並使得在地青年不需向都會區移動,即可尋得在地一定薪資水準以上的工作機會,此亦是符合APEC近年所提倡的包容性成長之精神,亦即經濟成長之果實應普及於經濟體內各層面,而非僅有少數區域或職務受益。過去20年來我國各大學透過閒置空間廣設創新育成中心,希望能將學研能量轉換為新興產業,同時也藉由遍布全台的大學協助各地方發展。然而,此種發展策略若缺乏與在地特質結合往往事與願違,既未育成新興產業,亦未助益原本在地之產業。

因此,發展地方城鎮之創新生態系,亦應在策略上有其包容性,而非希望單一元素即可促成,此亦為我國近年來推動地方創生應有的策略思維。依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7)對北美創新區域的研究指出,具有活躍的創新生態系之產業群聚,方能促成次區域城鎮的持續發展,而其中的關鍵因素則是存在在地的實體資產、經濟資產及網絡資產彼此之間交互作用。其中,實體資產係指在地良好的基礎建設與生活機能,經濟資產則包含協助研發與試產活動等產學研機構之創新驅動者,以及協助新創事業加速發展與技術移轉和人才培訓的創新培育者;網絡資產則是促成創新群聚內利益相關者之間頻繁互動的正式與非正式之研討會及社交活動。除了以上區域資產外,與原本在地產業的鏈結亦為關鍵要素,而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共同協助亦不可或缺。針對以上的城鎮創新生態圈推動架構,該報告則是進一步分析俄亥俄州Akron市原本為塑橡膠產業的產業群聚,曾於1980~1990年代陷入衰落,如今重新振興成為高值化塑橡膠特殊產品的聚合物之谷(Polymer Valley),以上所提為三大在地資產中學研單位、地方政府,以及利益相關者如何扮演關鍵成功因素之案例分析,以作為各界參考。

對照北美的成功案例可知,在地城鎮的創新生態系乃是中小企業得以持續涵養茁壯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發展關鍵,同樣的故事亦出現在日本岐阜與新潟的刀具產業。其實台灣亦存在成功案例,如桃園的印刷電路板(PCB)產業與PCB協會之間,以及台中的精密機械與公會和在地大學之間的密切互動,亦促成我國該產業競爭力持續領先。由此可見,透過在地創新生態系鏈結既有產業促成群聚發展,可強化中小企業的間接出口與直接出口之能量,轉而可以使該產業的整體出口表現進一步提升,此策略思維可作為我國當前既能活絡地方經濟、亦可協助中小企業優化出口貢獻的方向之一。

 

本院: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傳真 +886 (2) 2586-8855 聯絡我們

南台灣專案辦公室:807 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80號43樓1-2
電話:(07)262-0898,傳真:(07)398-3703

© 2015 台灣經濟研究院 版權所有. 隱私權聲明